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

人生中的第一堂代課

距離要去南藝代課的前一個星期,接到音樂系謝主任的電話,請我們這些已經畢業又沒有職業的校友回去當救火隊一下,代課的課程是「西洋古典音樂欣賞」,對象是修通識課的大學生們。如果叫我去教「圍棋」入門,我可是不用準備就能開心上課,這個古典音樂是自己最熟悉的,但因為範圍過於廣泛,主題的設定讓我苦惱很久,突然想到推廣室內樂這事情需要主動出擊,那麼就拿這堂課來實驗看看!(心裡os:大學生上課需要搞得像「大學生了沒」一樣嗎?)

我分析了一下學生分佈的科系,有材質、藝史和國樂系,也好在母校是藝術大學,學生對美的事物一定會有些感受,所以要講的內容定調為「推廣」古典音樂中的室內樂形式。我比較不想按照時間歷史來陳述室內樂的演進,選擇用國家的分佈讓學生感受不同地區音樂散發出的魅力,順便提一下文化的差異。(這樣的靈感來自於最近一個月去高師大彈伴奏,聽吳孟平老師「演講」而來的心得)

上課時間是早上十點,是個蠻正常的精華時段,但是學生人數寥寥無幾,一直到十點半才姍姍來遲,守時這種基本禮貌也許在大學生活裡蕩然無存。課程終究要開始,反正我們也很習慣演藝廳裡沒有觀眾照樣開演......

課程先為古典音樂做簡單的定義,不免俗要粗略的介紹西洋音樂史那六大時期的劃分,接著是室內樂一詞的由來、種類區分,並且選擇奧地利、德國、捷克、俄羅斯和法國地區的室內樂,簡單講解這幾個地區的特性,播放了海頓的『皇帝』、舒伯特的『鱒魚』、德佛札克的『美國』、貝多芬的『大公』、柴可夫斯基的『一個偉大藝術家的回憶』以及拉威爾的『弦樂四重奏』,另外還放了普朗克的『給鋼琴和木管的六重奏』和皮亞佐拉的『冬』,讓學生實際瞭解作品背後的意含。

下課前我請他們回答了兩個問題:一是請問你覺得法國音樂和德奧音樂有差別嗎?有的話差別在哪?二是你最喜歡今天所欣賞的那一首音樂,為什麼?我很好奇不是學古典音樂的人會有什麼感受,常常我們學音樂的人無法具體說明心裡的想法,使得排練進展的速度緩慢而沒有效果,也讓我想起以前上鍾安妮老師指揮法他的要求:打斷再來一次的時候,永遠要精確告訴別人為什麼!

學生回答問題時還蠻振筆疾書的,投票出來的結果是,沒有人選擇貝多芬和舒伯特,而柴可夫斯基最受青睞,學生說柴式音樂彷彿如泣如訴的多愁善感、冷冽激昂並且有很強的情緒感染力。法國音樂他們覺得比較不頑固、精巧講求自由創新不受拘束,需要一定的距離或情緒的貼近才能領略其美感;德奧音樂比較悅耳、嚴謹明確、均衡且穩重,執著且理智的了解事物的熱情,受自我民族意識所限制。

音樂好不好聽來自於情緒受波動的程度,而對我來說室內樂是人與人在音樂中找尋關係的歸屬,是主動的互相接觸、內心交融而生的感動,合作夥伴在平等的關係中創造音樂,缺一不可,秉持著相同的信念與原則,將作曲家的精神化作平衡內斂之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