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

Taneyev樂曲解說

Sergey Taneyev (1856-1915): Piano Quintet in G Minor, op. 30
塔涅耶夫:G小調鋼琴五重奏 作品30

塔涅耶夫為俄國作曲家與教育學者,他使俄羅斯音樂得以在西化及本土兩大勢力衝突下獲得平衡,他以「對位」手法為創作精神,鞏固了舊時代音樂語言的根基,使俄羅斯音樂在二十世紀中大放異彩。室內樂曲是塔涅耶夫最重要的遺產,在他四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,一共譜寫了二十九部室內樂作品,其中有三首為鋼琴與弦樂的編制組合。
《G小調鋼琴五重奏》創作於1911年,同年與波希米亞四重奏於莫斯科首演,屬於作曲家之晚期作品,題獻給Georgy Catoire (1861-1926)。第一樂章奏鳴曲式結構完整且分明,懸而未決的序奏產生晦暗神秘的氣氛,進入呈示部的第一主題因不預期的轉調而顯得不安、急動,與鋼琴主導較抒情的第二主題是鮮明的對比。發展部眾多的群組是展現作曲家對位技術的時刻,其中更結合動機發展的精神,使發展部有不同面向的多元特色,直到鋼琴奏出六個強力的八度重音,就是進入再現部與結束部的象徵。
第二樂章是複合三段體的詼諧曲,此樂章鋼琴先奏出如小喇叭的信號聲,弦樂以拋弓(Ricochet)輕盈的唱和,以一種兩大拍彈性的韻律持續進行。中段旋律甜美,以四樣樂器不同的音色來模仿銜接。第三樂章是帕薩加利亞舞曲(Passacaglia),將旋律以變奏的方式精湛的融合於頑固低音主題中,頑固低音為音階下行音型,不停的反始形成循環的軌跡。變奏以織度的疏密來劃分,運用增值、倒影、緊接等對位手法拼貼出各種色澤的區塊。
第四樂章為濃縮的奏鳴曲式,以細碎的動機構成兩個主題,作曲家因而能夠將此樂章的素材結合第一樂章的主題,塔涅耶夫有意識地將兩樣獨立的個體連結,使聽者產生新的聽覺感受。第四樂章富有充沛的精力和風暴式的光輝,其中煽動人心的「交響化」飽滿音響,是浪漫派後期的室內樂作品最顯著之特色。

撰寫:溫依婷 版權所有:藝綻室內樂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