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果皮凱森X藝綻—《爺爺教我的歌》
音樂會後記(2018.6.9)
文/ 資深愛樂者 蘇麗碧
初聽《爺爺教我的歌》的名稱,以為是親子音樂會。
最佩服的是主辦單位藝綻室內樂團的粉絲專頁,推播po文持續不斷,隨後就像觀看連續劇般,一路看下去,才知音樂會名稱背後隱藏版感人的音樂故事。
還有每日一篇,特別介紹演出的每位成員、相關工作人員的經歷、想法、夢想,視協同演出者如主角般的重視前所未見(其實每個人也應該都是主角,都盡一己之力、缺一不可)讓人不禁期待下一篇的介紹。
緣起:
原來「爺爺」是前蘇聯傑出小提琴家維多·皮凱森 (Victor Pikayzen),而這次音樂會的主角是他的孫子小提琴家伊果·皮凱森 (Igor Pikayzen)。多年前小提琴家林暉鈞老師偶然聽見Victor Pikayzen (爺爺)的唱片,傾心其琴音,後來歷經蘇聯政體瓦解,爺爺皮凱森已前往土耳安卡拉音樂院任教,林老師也展開長年往返台歐拜師學藝的歷程。
林暉鈞老師除了跟Victor Pikayzen學習,90年代也邀請老師—將他的音樂與教學帶到台灣,舉辦了多場演奏會和大師班,而當時的藝綻的總監陳名涵還是個坐在台下學習的小學生。時光荏苒,孫子—伊果·皮凱森(Igor Pikayzen)從5歲起由爺爺親自教授,時至今日藝冠群倫在樂壇大放異彩,應邀前來台演奏,延續爺爺的往日「琴緣」。
曲目安排:
今晚的音樂會在曲目規劃上頗具新意,三位作曲家的作品繽紛的呈現視覺、音響與音樂效果,躍然於舞台。從Benjamin Britten豐富變幻如電影配樂的語彙,返回巴洛克時期的貴婦般聽著J. S. Bach雙小提精彩的對話,再到A. Piazzolla舞曲風味濃厚的四季,三位作曲者說話的語法、方式不同,各自表述不同的動人的音樂。
上半場第一首:
B. Britten: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Frank Bridge, Op. 10
布列頓:法蘭克.布利基主題變奏曲,作品10
Benjamin Britten(1913-1976)引用啟蒙老師Frank Bridge(1905-1981)《給弦樂四重奏的三首牧歌》其中第二首的主題為基調所譜寫的主題變奏曲《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Frank Bridge》除了導奏和主題,共有十個變奏,題名獻給恩師,十個變奏是以Britten的角度觀察,向老師各面向的人格特質致意:
• Introduction and Theme序曲和主題
• Variation 1: Adagio 正直
• Variation 2: March 能量
• Variation 3: Romance魅力
• Variation 4: Aria Italiana 幽默
• Variation 5: Bourrée classique 傳統
• Variation 6: Wiener Waltzer熱情
• Variation 7: Moto perpetuo無窮盡的展現活力
• Variation 8: Funeral March同理心
• Variation 9: Chant崇敬
• Variation 10: Fugue and Finale技巧與全方位的影響力
音樂會後查閱了上述資料,再次聆聽,更顯出作品的耐人尋味處。隨後驚訝的發現一首過去熟悉喜愛的樂曲--為青少年介紹管弦樂團中的各種樂器而寫作的《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the Orchestra》,原來作曲者也是Britten,寫作手法上同樣也是主題與變奏曲式(用13段變奏呈現各樂器特色、對比變化),或許設定的對象不同吧,聽起來是截然不同的品味。
由於音樂會前並未事先聽過曲目,而本場音樂會的宣傳片是熟悉的《簡易交響曲》(A Simple symphony),十分古典,推論風格應相去不遠,因而現場聽到時十分意外。現場聆聽10個變奏所製造出戲劇般的音響效果,時而讓人神經緊繃;時而也會心一笑,例如俏皮地將提琴如吉他般懷抱著撥奏;又突然來了舞曲風格,呈現豐富變幻、目不暇給的視覺與聲響效果,讓人不能分心。
個人是聽不出變奏所喻的「人格特質」,而不同的變奏,主題關聯不明顯。
第二首:
J. S. Bach: Concerto for two Violins and String Orchestra, BWV 1060 (originally for violin and oboe)
巴赫:給雙小提琴與弦樂團的協奏曲,作品1060
重新回到熟悉的音樂形式,放鬆了心情,單純的動機,不斷在各聲部出現,追逐與對話。
靜心聽Igor Pikayzen、陳名涵兩把小提琴精彩的競合互動,技藝高超,魅力四射征服全場。
下半場:
A. Piazzolla: The Four Seasons of Buenos Aires for Violin and String Orchestra, arr. by L. Desyatnikov
皮耶佐拉/德斯亞尼可夫: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
去年曾聽過Piazzolla 現場版的《Four for Tango 》重奏室內樂演出,探戈音樂中即興性的低音到高音,半音的快速滑奏技巧,呈現詼諧感,演奏家很辛苦,聽眾聽得很開心,至今回味難忘。
探戈音樂在20世紀作曲家Astor Piazzolla( 1921-1992)的努力下,由原本多為舞蹈與歌曲任擔伴奏功能的樂器,躍升為獨立欣賞的器樂曲,大大提高了探戈音樂的地位。Piazzolla的四季,Tango舞曲的韻律感十足,強烈的結奏與濃厚的情感表達,讓人情緒高漲,忽然天外飛來一筆Vivaldi的四季主題樂段,濃情中帶著優雅,精彩的對比、融合,彷如信手拈來自然的銜接連貫,讓人處處驚喜。
Piazzolla同時使用許多嶄新的音樂技法,例如用敲擊、滑奏,製造出特殊的音效,只見樂團團員,調皮地在琴弦滑得不亦樂乎。Piazzolla的音樂賦予每個聲部同等的重要性,因而擔任節奏任務的聲部,例如低音大提琴,有更多表現的機會。
今晚唯一的低音大提琴家潘詠霈十分傑出,將固定低音節奏精準掌握,游刃有餘,快速上行的音階,每個音都聽得好清楚,雖是伴奏者卻是閃閃發亮。瀏海女孩大提琴家張慈珊,她的音樂和人都像一幅畫,讓人想隨之起舞啊!大提琴首席陳昱瀚solo的片刻,讓人流淚,不是感傷、感動,而是音色太美,不自覺的淚水滴落。Piazzolla「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」讓全場陶醉其中,樂曲結束前Igor Pikayzen即興的奏出Vivaldi「四季」中的「春」的主題俏皮的結束,讓觀眾欲罷不能。
安可曲《查爾達斯》(Czardas)是(Vittorio Monti,1868-1922)作品以及Paganini二十四號隨想曲(Nicolo Paganini Caprice No.24),兩首曲子讓伊果·皮凱森 (Igor Pikayzen)演繹得如魚得水,充分展現巧技,淋漓盡致、盡情揮灑,再次驚艷全場。
也因為天氣太熱、觀眾又太熱情,再一次的演奏Piazzolla中的「冬」來降溫…..作為終曲。
尾聲:
涴莎藝術館的場地音響效果真的很不錯!
小廳室的音樂會音樂因為空間所致,位置更靠近演奏者,相較於大型演奏廳更具感染力。整體而言,藝綻室內樂團精彩的演出,讓藝術盡情綻放,賦予這個平凡的日子不平凡的意義。
感謝主辦單位與演出團體所有的演奏家,讓我們擁有如此美妙的夜晚!
同伴說起「好懷念以前的知事官邸的音樂會!」
是啊!誰不懷念那一段美好的音樂時光呢?
但現實就是如此,商業凌駕藝術,多數勝過少數。
關於許多的懷念,早已儲存在「記憶卡」、不會忘記。
相較「懷念」,更喜歡的是「追尋」。
追尋「心底的聲音 」,預約更多美好的發生……。
(文中部分文字參酌、引用自維基百科,Artsblooming Ensemble 藝綻室內樂團粉絲專頁及節目冊內文,相片亦取自Artsblooming Ensemble 藝綻室內樂團粉絲專頁)